• 连一医互联网医院

  • 连一医医疗集团服务号

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

绩效运营

首页 > 绩效管理 > 绩效运营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时期对医联体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12-02 浏览:1056 次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时期对医联体建设的思考



      摘要: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必须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开展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步骤,有利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能力,有利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体系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关于印发医疗联合体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6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8号)指出,要着力推动医联体建设,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2020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逐步实现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管理。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成立推进分级诊疗与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专家组的通知》,对于医联体建设的跨越式推进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从医院的人才培养、分级诊疗、信息一体化建设等几方面讲述公立医院医联体建设的重要性。针对新形势下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分级诊疗相关政策不配套、不完善,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滞后等问题,从积极引进较高层次人才,完善分级诊疗相关政策,加快信息一体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对进一步提升医联体建设的内涵起到促进作用。

 

      一、开展公立医院医联体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医联体建设,促进了医疗与预防保健相衔接,推动了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逐步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目标。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实现了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促进单位间的合作意识,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医疗联盟”的价值,优化流程,提升内涵,保证医疗质量的全面提升。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1、开展公立医院医联体建设有助于托管医院人才的培养

      上级医院拥有众多高学历、高职称、优秀中青年等人才,且医院门诊量大,住院患者多,治疗手段丰富。对于托管医院来说,上送人员到医院进修、短期学习和参观等,能够提升其疾病进展与严重程度的判断能力,从而做到合理转诊。另外,医院选派优秀专家长期驻扎或定期下沉至托管医院开展门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诊疗活动,并结合其实际情况,给予临床带教、指导、理论与技能培训等。同时,双向流动能够促进上级医院与托管医院在业务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从而随着业务的开展,给予有针对性的培养。上级医院选派医疗、药剂、护理、院感、财务等重点岗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长期驻扎或定期下沉至托管医院,并进行重点岗位人员流动轮换,给予其管理与技术上的指导与支持,对托管医院内部管理的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


      2、开展公立医院医联体建设有助于分级诊疗的有续推进

      通过医联体建设促进医疗机构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医疗资源整合得到加速发展。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针对双向转诊作出具有规范性的且不断改进的意见,以此保证医疗机构整体服务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在改革过程中还要明确医联体医院服务的内容、收治标准和执业范围,以此对转诊标准和分级诊疗流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提供保障,保证双向转诊正常开展,使其作用达到最大化,保证分级诊疗制度的顺利实施。


      3、开展公立医院医联体建设有助于信息一体化的建设

      依托互联网和云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远程视频开展医院之间的远程联合门诊、远程联合查房、远程会诊和多学科联合诊疗(MDT)、远程影像、远程病理等多种远程医疗服务,结合专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基层医院地理便捷的优势,推进医疗协作的纵向建立。从而提高专家医生的诊疗效率,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双向转诊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形式之一,是医联体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在云平台中,转出医院通过填写电子转诊单发起转诊,系统自动抓取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患者基本信息、病史资料、检查报告等字段,通过平台发布给接诊单位,实现患者治疗的连续性。同时,平台按照医联体内的约定,将患者的后续治疗概要反馈给转出医院的医生,共享临床经验,提高工作效率。


      二、开展公立医院医联体建设过程中的难点

      1、基层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制约相关业务发展

随着基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量的不断增大,亟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受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周期长、基层工作条件差等因素影响,基层卫生机构人才吸引力不足,基层队伍整体素质不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向上流动明显,一些先进的诊疗项目不能充分开展。


      2、分级诊疗政策不配套和不完善制约相关工作的开展

      在分级诊疗过程中实际效果并不够理想。各级医疗机构缺乏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动力。在现行制度体系下,各级医院均为财政差额预算单位,政府应承担医院基础建设、设备购置等支出,但其支出几乎均由医院自身承担,造成了各医院上设备、争病源,好不容易吸引来的患者,不愿再转诊给其他机构,导致当前下级医院转了部分疑难病号去上级医院,而上级医院往下级医院转诊积极性不高。另外,群众就医诊疗习惯和对自我生命健康的重视,导致无论病情轻重,都习惯去大医院、看名专家,制约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


      3、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滞后影响信息共享的工作目标

      目前,除合作医院的上级定点医院外,各医疗机构间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一体化信息平台,与托管医院实现共享检查结果的目标难度较大,医疗机构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患者上下转诊时,就诊信息和记录不能相互查看,影响了分级诊疗的推行。实现真正意义上优势医疗资源下沉仍有很大的距离。


      三、开展公立医院医联体建设过程中的有效途径

      1、积极引进较高层次人才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

      现在基层卫生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因此,提高整体素质水平刻不容缓。建议上级部门制定吸引卫生专业人才服务基层的政策,要引进较高层次的医疗人才,必先落实福利待遇问题。在经济驱使下,吸引专业人才服务基层并避免高层次的基层医疗人员外流。另外,安排现有的医疗人员去大医院进修,提供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接触更多的临床知识,这样才能充实现有的队伍,缩小差距,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壮大基层人才队伍。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关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状况,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把脉、诊断、开方,并考虑将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简化招聘程序,放宽专科学历岗位开考比例要求,对于部分紧缺的专科、辅助学科的专业人员及本科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生,可实施政策优惠,使其直接入编入岗。


      2、完善分级诊疗相关政策实现政策的统一

      突出政策引导,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鼓励各级科学测算和确定付费标准,根据区域病种实际情况确定各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另外,群众就医诊疗习惯和对自我生命健康的重视,导致无论病情轻重,群众都习惯去大医院、看名专家,制约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通过建设和发展医联体,充分发挥区域内三级公立医院的牵头引领作用,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关系,推动形成分级诊疗制度,引导群众基层首诊、就近就医。三级医院专注疑难杂症,二级医院多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为主,基层医院做好健康守护工作,提供慢病、小病等卫生服务,共同努力,实现双向转诊的目标。


      3、加快信息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建设已是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重心,医联体可以提升信息化水平,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医联体内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医疗数据共有化,全面助力医院管理、临床诊疗及医疗科研的发展。通过一体化的设计,将单体医院的信息集成平台和医联体平台对接,完成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家医签约,慢病管理等业务,实现医联体内部的业务协同,上下联动。基于多机构多账套的机制,实现医联体的人、财、物统一管理,确保医联体成员单位运营管理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维度,统一口径进行。信息化建设帮助医联体内部实现医疗业务与内控管理的整合,业务与管理的统一。同时,依靠信息一体化设计,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避免因标准口径不一,而在共享、协同和管理上出现问题。实现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实现互联互通,减少重复检查、重复治疗,减轻患者负担。


      四、总结

      医联体是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实现分工协作,合理利用资源,方便群众就医的工作目标。推进医联体建设,需要处理好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医联体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推进医联体发展同时,需要相关政策配套支持,目前仍处于探索与总结循环往复的阶段。唯有不忘初心,方能砥砺前行。充分利用当前各项政策的优势,积极改进工作内容及方法,努力实现公立医院医联体建设的目标,提高患者就医幸福感,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并持续推动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22 版权所有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05081507号-2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595号 技术支持:恒网承建